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,医生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,以及新型治疗药物尤其是生物制剂的问世,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疾病的预后,使类风湿关节炎获得完全缓解(即治愈)成为可能。但国内有许多患者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,没有接受积极的、正规的治疗,最后发生关节畸形。而且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,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因为“一知半解”更容易发生关节畸形,令人非常痛心。
误区一“药物有毒”。
针对患者体内的免疫紊乱,医生常常用“甲氨蝶呤”、“来氟米特”等抑制异常免疫反应,但部分患者读了药品说明书后就不敢服用或擅自减量,尤其不敢服用甲氨蝶呤因为它原来是抗肿瘤药,过分担心这些药物会伤肝伤肾,而错过治疗机会。熟话说“是药三分毒,无毒不是药”,一个药物在能够用于临床治病之前,需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,只有治疗效果好而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才能通过审批。也就是说,只有对绝大多数病人是安全有效的药物才能用于治病,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副作用的机率就象是买彩票中奖一样,与大多数人无缘。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,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。
误区二“西药副作用大,中药副作用小”。
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,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江湖游医就是利用患者这种心理,以所谓祖传秘方、偏方来迷惑患者,上当者甚多,结果是化了冤枉钱,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。其实“凡药皆有毒”,不论中药、西药都是如此,例如对类风湿关节炎有很好效果的雷公藤,虽然属于中药,其毒副作用甚至高于西药甲氨蝶呤。相反,毒副作用特别低的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也很低。因此患者需谨记,利益与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。
误区三“拒绝止痛药”。
因为关节里面有炎症,必然会出现关节疼痛,有部分患者认为“这点痛我掮得住”而拒绝服用消炎止痛药,其实这类药物不仅有止痛作用还有抗炎作用,对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也有降低作用,因此在医学上我们称这类药物为“非甾体类抗炎药”,以区别于甾体类抗炎药即糖皮质激素(大家俗称为“激素”)。而且单纯就止痛而言,对治疗也是非常有帮助的,因为缓解关节疼痛有助于患者进行关节锻炼从而保护关节功能。
误区四“拒绝激素”。
这里提到的“激素”准确而言是指糖皮质激素,如强的松、地塞米松。一部分患者过分担心其副作用,另一部分患者则害怕“上瘾”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,确实因为滥用强的松导致患者发生许多“得不偿失”的不良反应。但许多证据表明小剂量激素(如每日服用强的松不超过2片)长期应用是“百利一弊”,即有利于快速控制关节炎症、防止关节变形,而无严重副作用。因此,对于一些关节症状严重,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仍不能缓解症状,或伴有明显全身症状或内脏器官受累时,仍需要采用激素治疗,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,再一点一点地缓慢减少强的松的用量,而不会“上瘾”。患者不必“望激素而生畏”。
误区五:老年人才会患类风湿关节炎。
不单是老年人,所有不同年龄的人包括儿童都会患类风湿关节炎,但主要是30-50岁的女性容易得。
误区六: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在潮湿环境中生活、工作所致。
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各种气候环境中,主要是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。在天气环境发生改变时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应答改变,因而患者在天气改变时候可能会觉得病情加重.
误区七:关节痛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就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,类风湿因子阴性就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。
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,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,其它一些常见的风湿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等也常常出现,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感染性心内膜炎,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,甚至正常人也有4%阳性,因此,类风湿因子阳性者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,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60%左右,所以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。是否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,不能仅凭类风湿因子。
因此,如果怀疑患了类风湿关节炎,应该到正规医院的风湿病专科就诊。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具破坏性的关节病,只有积极用药治疗才有望控制病情,阻止发展,进而避免畸形和残疾。治疗药物虽有毒副作用,但机率小,若将其风险与治疗获益相比,这是值得的,就如我们不能“因噎废食”是同样道理。而且,通过及时复诊,医生可以在早期发现药物副作用,采取适当措施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。
类风湿关节炎六个误区,你中招了吗?
成都痛风专科医院郭光华表示: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的风湿病,病因复杂,表现多样,医学上曾经对其束手无策,过去许多患者长期承受着疾病的痛楚,最终关节变形和残疾。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,治疗的目标不再局限于“止痛,控制症状”,而是“缓解病情”,阻止关节破坏,防止残疾。要实现这一目标,关键就是“早期规范治疗”。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尚存在许多“误区”。
误区一:西药副作用大,中药比西药好
这种认识是错误的,其实“凡药皆有毒”,不论中药、西药都是如此,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,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。中西药各有所长,应该取 长补短。西药的免疫抑制剂大多有循证医学研究,疗效明确;中药作用缺乏循证医学研究,抗风湿中药有些毒性很大,例如雷公藤可抑制生殖功能和出现急性粒细胞 缺乏,如果麻痹大意不注意监测而盲目应用,可导致严重后果。但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严密监测,可保一定程度的安全耐受。
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江湖游医就是利用患者这种心理,以所谓祖传秘方、偏方来迷惑患者,上当者甚多,结果不光是花了冤枉钱,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。
误区二:激素不能服,用了要上瘾
这种看法不全面。以前,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较多采用“强的松”,近年来,已较少将激素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。但是,对于一些关节症状严重,服用非甾类抗炎药仍不能缓解症状,当伴有明显全身症状或内脏器官受累时,仍需要采用激素治疗,但剂量已远低于以前。患者不必“望激素而生畏”,应当交由专 科医生决定取舍。
误区三:患了类风关,十之八九要残废
不必过分担心。的确对于部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,或未坚持正规治疗的患者,会导致关节畸形,功能减退,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,如果能够抓住发病初期1-2年的时间,采取正规的治疗和随访,严重的畸形完全可以避免,患者可以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。即使有少数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关 节畸形,也有可能通过骨科手术进行治疗。残废不残废,除决定于病情本身轻重不同外,有没有坚持接受正规治疗起相当重要的作用。
误区四:是否患类风关,测定类风湿因子便知
并非如此。这也是一些非风湿科医生容易产生的错觉。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类风关所特有,其他一些疾病,如:干燥综合征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同样会出现阳性反应。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也仅85%左右类风湿因子阳性,另15%患者类风湿因子始终可为阴性。值得提出的是,对于阳性者一定要检测滴度,没有滴度的阳性对诊断是没有意义的。
类风湿因子检测只是类风关诊断中的参考指标之一,医生需综合化验、临床症状、体检等多方面资料,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。
误区五:自行买药吃,不常去医院
到医院随访,并不仅仅为找医生配药。医生要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变,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,必要时要做一些化验检查,医生还要决定药物剂量的增减 以及品种的更换。还有的患者,在正规医院治疗短期内又见不到明显疗效,便看广告买药,或者是托人搞一些所谓特效药物,土药治疗。这些药的组成一般来说仅仅是地塞米松、消炎痛和维生素。而卖药的会说:“本品全部由草药配方和维生素构成”,是风湿病的特效药。确实,患者在服药的早期感觉非常止痛,但这些药物不可能真正缓解病情,盲目长期用药,关节照样严重变形,且可能带来胃肠损害(甚至消化道出血、穿孔)、骨质疏松、感染、糖尿病等不良反应。
因此,看广告买药或自购土药非常容易出现危险,而且会容易使原本简单的病情变得复杂。
误区六:不应该进行锻炼
再次提醒广大患者要坚持适当的锻炼,可以维持体质和恢复关节功能。否则身体会日渐衰弱,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、关节僵直、变形,成为终身残疾。
虽然大部分风湿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,但为了尽量缓解病情,减轻病人痛苦,就需要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,与医生合作,减少治疗中的误区,配合治疗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